第47首:
RP眼,非生盲,
曾經正常視力棒,
眼瞎如人老病亡,
學佛諦觀逆增上。
【語譯】
月一刀還是不厭其煩地自我勉勵,多做正向思考,雖然RP的夜盲及視野狹窄,將會漸漸惡化而拖垮正常視力,不過應該慶幸並不像有些先天就視障眼盲的人,而是曾經有過與正常明眼人無異的好視力,也看過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,RP眼疾漸進式的敗壞視力,從某個角度而言,跟人體從出生到老病死的過程類似,都是在成住壞空的無常變化著,無常故苦,如是而進入一輪的苦集滅道之四聖諦的實際體驗現觀,不需等到個人生命無常到來才恍然大悟,雖然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但是無常現前時,想要好好學佛,不免慨嘆為時已晚,則RP對RP學佛人而言,可視為一種逆增上緣。
【說明】
《雜阿含經》世尊曾以四種良馬來譬喻四種學佛的因緣,,簡單扼要敘述如下:
世間有四種良馬。
有的馬只要看到主人舉起的鞭影,就知所進退,載主人到目的地去,這是第一種良馬。
有的馬無視於主人舉起的馬鞭,要等到主人以鞭輕拂皮毛,才知所進退,載主人到目的地去,這是第二種良馬。
有的馬不懂主人輕拂皮毛的用意,直到稍為使力鞭拍皮肉後,才知所進退,載主人到目的地去,這是第三種良馬。
有的馬對主人鞭拍的皮肉之痛,仍無動於衷,要等到主人使盡力氣打到皮開肉綻,才知所進退,載主人到目的地去,這也算是良馬,是第四種良馬。
世間有四種丈夫賢人懂得學佛求解脫。
有的人只要「聽聞」村人受到老病死苦,就生起厭離之心,開始學佛求解脫,這是第一種賢人,猶如第一種良馬,見鞭影即行。
有的人要「親見」村人老病死苦,才生起厭離之心,開始學佛求解脫,這是第二種賢人,猶如第二種良馬,鞭拂乃行。
有的人得等到陪伴「家親眷屬」受老病死苦,才會生起厭離之心,開始學佛求解脫,這是第三種賢人,猶如第三種良馬,鞭拍方行。
有的人則要到自己「親自經歷」老病死苦,才生起厭離之心,知道要學佛求解脫,這是第四種賢人,猶如第四種良馬,鞭打才行。
很多人的學佛因緣,都與親自見聞親眷好友的往生助念,到佛教殯葬禮儀等殊勝法會有關,所以一般人或多或少有一種錯覺,就是佛法跟死亡相關連,其實,從佛法的出世間解脫道而言,學佛真的是在「學死」,要學習如何死得徹底,才不會再生死輪迴,跟世間法的「學生」不一樣,學生,故名思義就是在學習如何延續生命,提高生活品質。
RP人會經歷視覺逐漸喪失的苦,通常接受某一階段退化視力狀況,而做好應有的調適之後,不久,視力又再度退化,於是剛做好的調適就不再堪用,難免生起灰心泯志的挫折感,必須再鼓起堅強的意志力,才能繼續下一階段的心理接受及實際的調適行動。
RP這種在接受並調適視力退化的屢戰屢敗,經常還得同時面對職業經濟及家庭婚姻的夾擊,在這樣多重的痛苦之下,常常是痛不欲生,於是有人就會以為「不如一死,死了就一了百了」,而生起自殺的念頭,自殺是最逃避現實的愚蠢作法,何以故?
一者、因病苦而自殺的死,本質是執著自我色身的感受,是未斷我見的凡夫,必然死得不透徹,於是依因依緣,還是會在六道中輪迴下一世的生老病死苦,故死了,絕非一了百了。
二者、病苦就像還債一樣,躲得過這一世,逃不過往後很多世,倒不如忍耐就在此生報盡,免得來生還要加計利息。
所以聰明的RP人,要安忍於病苦,並藉由病苦的因緣,像第四種知所進退的良馬,做第四種生起厭離之心,懂得學佛求解脫的賢人,讓RP眼疾成為學佛的逆增上緣,如果因此而修證解脫的功德受用,繼續精進,在成佛之道大步邁進,就有可能次第修證般若德及法身德,屆時具足解脫德、般若德及法身德。
(待續)